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学报简介  编辑部简介  通知公告  学报动态  目录查询  全文查询  法律法规  约稿投稿 
站内搜索:
新闻动态

2023年4期目录
2023年3期目录
2023年2期目录
2023年1期目录
2022年4期目录
2022年3期目录
2022年2期目录

约稿投稿
您的位置: 首页>>约稿投稿>>正文

来稿文章标准格式(人文科学)
2011-12-20 20:16  

 

取象比类与城市意象:中国古代城市的形象塑造

——以泉州城为例

 

吴孟显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摘要:泉州在历史上的“温陵”“刺桐城”“葫芦城”“鲤城”等别称均可看作城市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两者明显地体现出了取象比类在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的研究,然而从泉州城的案例来看,中国古代城市五花八门的城市别称这一城市意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像“取象比类”这种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应该得到注意。

关键词:取象比类城市意象 泉州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07-11-12

作者简介:吴孟显(1984—),男,福建泉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辅仁大学的总建筑师、比利时艺术家格里森(Dom Adelbert Gresnigt O.S.B)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建筑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方式,寄托了他们的愿望,包含着他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取象比类”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取象比类”,是通过比喻,用一种事物的性质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性质。它也可以表述为“假物取譬”“引喻察类”[1]。“取象比类”不仅仅是一种类比推理,更是一种特殊的抽象思维过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范畴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在直观体验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2]。在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往往体现出“取象比类”的思维,即人们往往有意模仿某种动物形象来修建城池,北京大学的于希贤教授将其称为城市建设的“仿生学”。他认为:所谓“仿生”,就是把城市取象于某种生物的形象与灵气,取之于当地特有的山水灵气,形成这一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个性[3]。…………

一、历史时期泉州城的形象塑造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宋元时期)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泉州城位于清源山下至晋江溪滨的河流阶地,世代居住着古闽越族人与中原移民,自唐代建城之后,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很快就成为福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于泉州城的建设,方志中多有记载,“城有子城,有衙城,有罗城,有翼城”[4],“衙城外为子城,子城外为罗城,又罗城南外为翼城”[5],“子城筑自唐天佑中,王审知命建者”[4],“罗城相传为南唐保大中节度使留从效筑也”[6]等等。目前,泉州城建史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在此不再赘述,而仅就城市形态与城市意象这一研究较少的方面略陈一二。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泉州城刚开始筑成时,因环植刺桐,故名刺桐城,又因形似鲤鱼而名鲤城。在此之前,明代何乔远《闽书》所载更为详细,不仅记其古名刺桐城,同时还记载了在宋代时,“以故城坬不正方,时名葫芦城”,直到元代“及稧玉立成城,则呼鲤鱼城矣”[4]。乾隆《晋江县志》亦称其“俗号葫芦城,又号鲤鱼城,皆其形似也”[7]。可见,历史时期泉州城市形象的塑造经过了多次的变化,其中,“葫芦城”和“鲤鱼城”明显有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的痕迹。………… 

二、结语

   

参考文献:

[1]王前.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66.

[2]王前.中国传统科学中“取象比类”的实质和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4):121.

[3]于希贤.中国传统地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186.

[4]何乔远.闽书:卷13[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5]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C]//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3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6]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卷11[O].清光绪八年补刻本.

[7]方鼎等.乾隆晋江县志:卷2[O].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8]庄景辉.泉州子城址考[J].福建文博,1987(2):28.

[9]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J].泉州文史,1987(2):92.

[10]泉州古城址踏勘与研究课题组.泉州古城址踏勘与唐故城址钩沉[J].泉州文博,1998(7):46.

[11]王少华.南京明代“大葫芦”形都城的营造[C]//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127.

[12]阳思谦.徐敏学,吴维新纂.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4、11[O].明万历四十年刊本.

[13]周学曾.道光晋江县志:卷9[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4]陈名实.泉州古城建筑与风水[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5]祝穆.方舆胜览:卷12[M].祝洙,增订.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杜瑜.泉州港历史地理研究[C]//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政府编.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卷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凯文.城市意象[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6.

注:若同一文献在文中多次被引用,则以第一次引用序号为标准,以后同一文献出处均用第一次引用时的序号。

 

Comparison and City Image: The Image Creation of Cities in Ancient China——Take Quanzhou as An Example

 

WU Mengxian

Center for Historis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 China

Abstract: Quanzhou`s alternative names, such as Wen-ling, Erythrina city, Calabash city, Carp city, can be regarded as an expressive form of city image. And the latter two are obviously reflect the effect of Comparison in the process of City imag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city image mainly focuses on path, edge, district, node and landmark. But the alternative names which was the special expressive form of city image cantnot be ignored on the case of Quanzhou. Especially, the thinking mode that behind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be worth notice.

Key words: Comparison;City image;Quan zhou

 

 

 

 

 

关闭窗口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